Dazzy1219
说说山西省朔州市四月八传统庙会的由来:浴佛祈愿,福泽塞北
在塞北朔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农历四月初八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盛大节日。每至这一天,朔州的大街小巷都热闹非凡,仿佛整个城市都被注入了蓬勃的活力。这一传统节日的起源,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
相传,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。在很久很久以前,当释迦牟尼诞生之时,天空中霞光万道,祥瑞笼罩。一泓清泉自天而降,为这位伟大的觉者沐浴洗礼,这便是浴佛节的由来。自中晚唐时期起,朔州的崇福寺和西面的哩清泉寺,便在四月初八这一天举行庄重的浴佛仪式。人们虔诚地用香水为佛像沐浴,祈求佛祖保佑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佛教节日逐渐融入了朔州当地的民俗风情,演变成了如今的四月八庙会。在老辈人的记忆中,“不过四月八,皮袄皮裤不敢脱” ,这句俗语道出了塞北气候的特点,也暗示了四月八庙会作为 “暖春之约” 的特殊意义。过了四月八,天气逐渐转暖,人们终于可以脱下厚重的冬衣,迎接生机勃勃的春天。
过去,朔州城乡在四月八这一天有诸多丰富的活动。求嗣妇女会带着彩泥娃娃前往奶奶庙敬香,她们将写有 “弟子某某” 的黄表名单焚烧,虔诚地跪拜后,把泥娃娃移置奶奶塑像身旁或怀中。为了防止奶奶送差,还会在泥娃娃背上写上求嗣者丈夫的名字,或是在泥娃娃臀部、颈部记上黑迹,希望能求得子嗣,延续家族香火。求子如愿得子者,也会在这一天来到奶奶庙,通过烧五色纸、烧纸鞋纸衣、挂幡挂牌、奉披红纱等方式,感恩奶奶的恩赐。
那些年令较大、得了男孩的夫妇,更是对四月八格外重视。他们会给孩子戴红帽、穿红衣、红鞋,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到十二岁。每年四月初八,他们都要领着孩子到奶奶庙焚香、敬纸、上供、跪拜,之后为孩子穿戴新衣,寓意着奶奶的保佑能伴随孩子健康成长。有的还会在孩子生日时进行 “拌拴”,给孩子项系红线锁儿一绺,先挂在奶奶膝上的娃娃项上,跪拜完毕后再系在孩子脖子上带回家,饱含着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。
求子者或得子还愿者,还会在四月八这一天,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。他们有的会昼夜将民乐队请至奶奶庙吹奏,设供品、点灯、跪拜;有的会请来民间道士或阴阳生,身着道袍,念词颂经,吹奏设供,焚香跪拜;还有的会将戏班子请到奶奶庙月台上演戏,唱 “送子有嗣、长大成名,出仕升官” 等内容的戏,主办者则焚香、上供、跪拜,热闹非凡。甚至,一些人还会在四月八或其他日期,请匠艺人重新彩绘奶奶、站殿侍女的塑像,壁画,井口仰尘,柁柱飞檐,门窗栉扇等,或是动土砖石工,重修脊墙台等,以表达对神灵的敬重与感激。
如今,岁月流转,虽然去奶奶庙进行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渐渐成为历史,多儿多福的观念也已更新为计划生育一胎化,但四月八庙会却以崭新的姿态延续着。它演变成了 “物资交流大会”,规模更加空前。每年庙会期间,朔州城和六县区其他一些集镇、村庄,无论是门市还是摊点,都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。怀仁岱岳的糖干粮饼、红瓦盆,朔县的粉浆、杂各,泥娃娃、泥彩塑公鸡、猴儿、猪八戒等特色商品应有尽有。外来的玻璃 “圪嘣子” 等小玩意儿,更是吸引着赶庙会的儿童和妇女。街道上,各种杂耍、武术、西洋镜、卖膏药摊围满了人;戏台上,各种戏剧曲调婉转动听;广场布围内的杂技、魔术、戏法儿,让人看得眼花缭乱。
朔州的四月八,从最初的佛教浴佛节,历经岁月变迁,承载着当地百姓的信仰、情感与生活记忆,成为了农耕与游牧文明交融的独特见证,也成为了朔州人心中永远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,在这片古老的塞北土地上代代传承,生生不息 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