朔州市丧事风俗(有那些程序)?

朔州 更新于:2025-06-10 01:13
  • 野外探宝

    朔州市位于中国山西省北部,丧事风俗与中国的其他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,以下是一些基本的丧事程序:
    1. "报丧":当有人去世后,家属会立即通知亲朋好友,并通知当地的殡仪馆或殡仪服务。
    2. "守灵":在逝者去世后,家属会在家中设灵堂,放置逝者的遗像,供人瞻仰。家属会守在灵堂旁边,等待亲友前来吊唁。
    3. "出殡":出殡是丧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。根据当地的风俗,家属会提前选定出殡的时间。出殡当天,逝者的遗体将被安放在棺材中,由亲友护送至墓地或火化场。
    4. "祭奠":在出殡前,家属会举行祭奠仪式,包括烧纸钱、上香、献花等。祭奠仪式通常由家属和亲戚共同完成。
    5. "守墓":在逝者安葬后,家属会在墓前设立墓碑,并定期前来祭拜。守墓期间,家属会保持墓地的整洁,以示对逝者的尊重。
    6. "追悼会":追悼会是纪念逝者的一种方式。在追悼会上,家属和亲友会发表悼词,回顾逝者的生平事迹。
    7. "烧七":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七天、第十四天、第二十

    举报
  • 蝶恋花孔

    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,一般可分为小敛、大敛、烧纸、送灯、辞灵、出殡、复三等。

    人亡后着寿衣,打破一孔窗户纸,扶户门板上,停于后杭,杀“倒头鸡”,头下烧纸、点灯、上香致祭,子女放声号哭,此为小敛。然后贴“殃状”并挂“告天纸”于街门外,讣告乡里。晚辈披麻戴孝,孝子戴重孝到人主(死者至亲)家稽首报丧。次日晚移尸入棺,俗称“入敛”,尸体蒙红布,虚掩棺盖,停柩于堂屋,置供品,点长明灯,朝夕奠。亲友、族人、乡邻前往灵前烧纸吊唁。

    三日后,死者的“人主”赡过容颜后,盖棺铆“银锭”,油画棺木,赶制纸扎,请僧道修佛事、做道场,超度亡灵。

    丧葬分三天“叫夜”五天“发引”与五天“叫夜”七天“发引”两种,后者居多,也有特殊者九日或更长时间才“发引”的,也三天、五天草草埋葬的。死者死后三日或五日晚,孝子及族人沿街到庙宇上烧纸,祭奠,谓之“叫夜”,叫夜时,孝子披麻戴孝,手提灯笼,在鼓乐的陪同下,沿主要街道穿行,沿途点一些油芯子,称“散灯”。“叫夜”完毕后,女儿女婿及其他至亲轮番邀鼓乐吹奏,称“做道场”。次日白天,孝子们沿街头迎接至亲的祭礼,叫“迎祭”。祭有家祭、干祭、大祭之分。

    葬日谓之“发引”。五更,孝子先以红布将棺材帮底擦净,将棺稍作移动,称“移灵”。随即长媳用笤帚从灵前扫路至街门外,谓之“开道”,后近族人女眷哭泣于灵前,称为“吵灵”。天明出殡,堂前“斩碗”,街门口烧亡者枕头。棺以杠抬或车运,长子执绋拉灵,长孙打“引魂幡”前行,灵柩至街道较宽敞的地方,女儿、“人主”或亲友棺前路祭,称为“起棺”,一般为摆供、烧纸、做道场。随后将棺运至墓地下葬,下葬讲究时辰,棺前放“衣饭钵子”,由“人主”先理第一锹土,理平后,上面敛成圆锥状坟堆,“引魂幡”插在坟头,其余纸扎焚烧于坟前。

    葬后3日,子、女、媳、婿至坟前祭奠,并于坟前理入砂锅、杂粮等,意为死者“安家”,称为“复三”,也叫“圆墓”或“安锅灶”。朔州丧葬多为土葬,理地下2-3米。葬后还要“过七”,即从亡人死日起每隔7日到坟上祭祀一回,到49天叫“尽七”,到百日再祭奠一次,称“过百日”,之后,每逢“周年”及清明节,都要到坟前祭祀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