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文旅集团组织员工集体看抗战电影总能引发两极讨论。
朔州文旅集团选在8月4日这个特殊时间点观看《南京照相馆》,党委书记带队写满三页纸的观后感,这种操作到底是走心教育还是新式形式主义?

抗日纪念日变成固定动作的表演舞台,红色教育沦为打卡指标,基层党员背地里都喊顶不住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选角确实有突破,让修相片的市井小民当主角,这点比手撕鬼子的神剧真实。
但问题在于集体观影后强制要求发九宫格朋友圈,还搞观后感字数统计,把历史伤痛变成KPI考核。

去年某国企组织看《长津湖》,有员工手机定位在影院却溜去足疗店被通报,这种黑色幽默说明强制参与有多招人烦。
红色教育流于形式不是新鲜事。
对比哈尔滨七三一罪证陈列馆的浸入式教育,参观者能触摸实验室原砖墙;再看某些单位组织抄入党誓词必须用金色墨水笔,这两种教育效果根本不在同个维度。

集体记忆建构需要心理认同而不是物理签到,这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12秒水滴设计就比喊口号高明得多。
文旅集团与其让员工在影厅里憋尿写心得,不如组织南京实地考察。
山西到南京高铁五小时直达,比起看虚构电影,让员工站在江东门纪念馆的"哭墙"前,亲手抚摸弹孔密布的墙壁,这种震撼根本不需要写观后感。要是预算有限,把电影票钱换成资助抗战老兵口述史记录,既做了实事又避免形式主义骂名。
红色教育变成拍照打卡重灾区,关键在组织者懒得创新。北京某街道办去年搞的"重走送鸡毛信路线"活动,参与者要破译情报密码、避开"日军搜查",比坐着看电影参与度高十倍。朔州守着雁门关抗战遗址,完全能让员工当半天民兵挖战壕,这种活教育不比影厅打瞌睡强?
举报
